NEWS
湘體字〔2022〕21號
?
湖南省體育局
關于印發《湖南省體育產業發展規劃
(2022—2025年)》的通知
?
各市州體育(教體、文旅廣體)局,機關各處室、有關直屬單位:
現將《湖南省體育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
?
?
????????????????????????????????? 湖南省體育局
??????????????????????????????? 2022年8月25日
湖南省體育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
?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是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期。依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湖南體育強省建設規劃》(2020—2030年)《湖南省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的總體部署,從我省體育產業發展的實際出發,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背景與形勢
(一)發展背景
“十三五”時期湖南體育產業工作緊緊圍繞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湘政發〔2015〕41號)文件精神和省體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的體育產業目標和任務,提前超額完成了預期的目標和任務,為湖南省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是體育產業總規模和增加值增長快。2016年—2019年間湖南省的體育產業總規模和增加值持續增長,總規模平均年增長率為13%,增加值平均年增長率為17%,2020年受疫情影響呈下降趨勢(見表1)。2019年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1067億,提前一年實現1000億目標。二是體育服務業持續高位發展。2016年—2019年間湖南省體育服務業占體育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79%、83%、83%和82%,2020年受疫情影響下降16%。
表1? 2016年—2020年湖南省體育產業總規模和增加值
年份 | 總規模(億) | 增長率(%) | 增加值(億) | 增長率(%) | GDP占比(%) |
2016 | 763.53 | 16.60 | 298.55 | 24.50 | 0.95 |
2017 | 863.74 | 13.10 | 345.81 | 15.80 | 1.02 |
2018 | 967.43 | 12.00 | 394.65 | 14.12 | 1.08 |
2019 | 1066.89 | 10.30 | 443.03 | 12.3 | 1.11 |
2020 | 879.69 | -17.55 | 372.99 | -15.81 | 0.86 |
三是各類體育產業不同程度增長。湖南省各類體育產業的增加值都有不同程度增長,其中,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貿易代理與出租、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體育培訓與教育三大類別持續處于前三位。2016年—2019年間三項指標增加值合計占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例分別為72%、71%、67%、69%,2020年因疫情影響下降。2017年湖南全年體育彩票銷售額為82億元,2018年銷售額為103億元,首次跨入“百億大省”行列,2019年由于政策性調控銷售額為62億元,2020年受疫情影響體育彩票銷售額為37億元。四是體育市場主體規模持續壯大。全省2016年法人單位3286家;2017年法人單位3527家,個體工商戶1461家;2018年法人單位6080家,個體工商戶8372家;2019年法人單位6371家,個體工商戶6789家,2020年法人單位6507家,個體工商戶7183家。五是體育場地設施增長快。截至2020年底,全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75平方米,較2013年的1.16平方米有大幅提升。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覆蓋率90%,比上個周期提高48%。已經建成“15分鐘健身圈”的城市社區數量為4161個,全省城市社區的覆蓋率達到94%。全省每萬人足球場地約為0.75塊。六是創建國家級體育產業項目逐步增多。益陽奧林匹克公園被納入“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創建單位,“走紅軍走過的路·徒步穿越大湘西”被納入“國家體育旅游精品賽事”名單。湖南體育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湖南體運通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入選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單位,湖南九嶺汽車運動文化產業園入選國家體育產業示范項目,長沙市成為了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
(二)面臨的形勢
2022—2025年,我省體育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方面,全民健身、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國家戰略的全面實施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戰略支撐?!半p循環”格局下的經濟強省、文化強省、體育強省、健康湖南的建設為我省體育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體育產業跨界融合發展成為新趨勢。新一輪信息革命和科技革命,將通過5G、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為體育產業發展注入新動力、提供新引擎。挑戰方面,我省體育產業發展與全國相比,差距明顯,主要體現在:體育產業總量偏小,在全國處于中等偏下水平;體育產業結構有待優化;體育本體產業還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以體育傳統行業發展為主,新興產業發展緩慢;體育旅游服務、體育中介服務、體育傳媒與信息服務、體育金融與資產管理服務、體育科技與知識產權服務等產業發展滯后;體育產業發展區域差異明顯;產業人才隊伍亟待擴展;體育消費刺激不夠,有效需求供給不足;體育產業市場體系有待培育;體育產業機制有待創新;引導體育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還不完善等??傊?,我省體育產業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的需求為目的,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的精神為根本遵循,深入落實“三高四新”的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全面推進體育強省建設,以體育消費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依法治體,加強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深化體育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發展體育服務業為龍頭的體育產業,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作出貢獻。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惠民為本。以增進人民福祉,滿足人民健康和美好生活需要為目的,加強體育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擴大體育需求,推動供給側改革,促進體育制造業和體育服務業的協調發展。
2.堅持綠色低碳。體育產業發展要以綠色為根本,以低碳循環發展為路徑,以高質量發展為要旨,優先生態,保護環境,踐行“兩山”理論,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堅持消費引領。加大全民健身宣傳力度,培育體育消費理念,引導體育消費,豐富體育消費業態,創造消費新需求。完善體育消費政策,拓展體育消費平臺,提升體育消費質量,釋放體育消費新動能。
4.堅持市場主導。健全體育產業市場體系,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提高市場主體的誠信度。加強投資環境建設,發揮市場在體育產業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引導和激勵社會資本投資體育產業。
5.堅持創新驅動。加快建立體育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創新體制機制,推動體育產業從資源和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加速體育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催生新產品、新業態。
6.堅持融合發展。深化體育與教育、文化、旅游、衛生、科技、傳媒、金融、農業等產業的融合,不斷拓展體育產業發展新空間。充分發揮體育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健康中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形成現代體育產業體系。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更加合理,產業鏈更加優化,產業資源配置市場化程度明顯提升,市場主體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體育消費水平和產業規模持續增長,使體育產業成為我省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1.產業規模更大。到2025年全省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2000億元,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1.7%至1.8%,實現1—2家體育企業上市,體育產業從業人數超過40萬人。
2.產業結構更合理。持續擴大體育服務業規模,增加體育裝備制造業和體育場地建設的比重;體育競賽表演活動、體育健身休閑活動、其他體育服務和體育經紀與代理、廣告與展會、表演與設計服務四類體育產業增加值占比合計達到20%。
3.體育消費水平更高。擴大體育消費規模,大力推廣戶外運動,創造體育消費新場景,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40%以上,體育消費總規模超過800億元,城鄉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超過2000元。
4.產業發展環境更優。依法治體,完善體育產業制度,優化體育產業投資環境,營造體育產業發展新環境,加強體育消費市場監管,完善體育產業信用體系建設,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
三、主要任務
(一)加快建設現代體育產業體系
1.打造體育智能制造中心。圍繞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借助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科學技術,著力發展智能體育高端設備制造、智能體育場地建設。做大做強體育用品、智能穿戴運動裝備、智能健身設備、運動地面用材料制造、體育場館用設備制造、水上運動裝備、山地戶外裝備集群等七大產業制造。支持航空運動、冰雪運動等新興裝備制造業發展。加快新一代體育智能網聯產業、新材料、體育生態等戰略性新興體育產業規?;?、集群化、智能化發展。加快傳統體育優勢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體育制造業品牌。支持智能體育制造園區建設,爭創國家級體育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體育智能制造示范項目,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制造創意產業集群。
2.創新體育服務業發展。重點發展體育競賽表演業、體育健身休閑業、體育培訓業、體育場館服務業、體育法律服務、體育金融服務、體育科技服務、體育信息、體育中介咨詢、體育創意營銷和體育產品研發設計等行業。構建高水平的賽事體系。承接國際體育品牌賽事,構建自主品牌賽事、職業體育賽事、特色體育品牌賽事、全民健身系列品牌賽事等賽事體系。延伸賽事產業鏈,擴大體育賽事帶動交通、餐飲、旅游等服務業發展效益。構建體育賽事運營管理標準和效益評估體系,建立體育競賽數字平臺,實現競賽表演信息共享。支持單項體育協會制定體育賽事規范標準。大力推進體育會展業、體育傳媒與信息服務的發展。支持體育中介機構的發展。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倡議,以湖南自貿試驗區為依托,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建立健全體育貿易服務體系,促進體育貿易國際化發展。
3.培育數字體育中心。面向“網絡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趨勢,緊抓我省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的契機,加快公共體育信息基礎設施發展,實施體育產業數字化工程。加快發展壯大數字體育產業,打造具有自主創新引領的數字體育創意技術與裝備體系,進一步推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在體育產業發展中的應用,建設覆蓋全省的體育服務信息平臺。以場館服務、賽事運營、健身指導等重點領域數據為核心,搭建體育產業大數據中心。加強體育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實現體育產業單位名錄庫、高危行業監管、體育產業信用體系數據共享。引導企業挖掘體育消費數據,促進供需匹配和精準對接。打造數字體育生態。盤活現有公共體育數字化資源,推廣面向多場景的“5G+”新模式,拓展數字體育服務應用場景,創新數字體育服務新業態,為全民健身、運動競賽、體育旅游、康養、體育國際交流等提供新穎、便捷、快速、高效、豐富的數字體育服務和資源。到2025年,全省的體育場館、智慧體育公園和智慧社區健身中心實現“互聯網+”數字化管理運行全覆蓋,爭創國家體育產業創新試驗區和國家級體育產業協同創新中心。
專欄1:數字體育發展工程 |
創建適應現代化發展需要的體育數據倉,實現跨部門、跨區域的數據共享。 健全公共體育“一站式”服務系統,全面優化全民健身地圖,升級科學健身指導系統,建立運動健身數據庫。 創建體育產業數字化管理系統,打造全域戶外運動智能信息服務平臺。 創建數字化綜合訓練管理系統。 鼓勵企業充分利用5G技術、大數據、云計算,培育壯大線上賽事、在線健身、居家健身、智慧體育旅游、智慧社區健身中心、體育媒體融合等新業態。 鼓勵運動捕捉技術、3D建模技術在體育教育培訓業中的應用。 |
4.推進體育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推進“體育+”產業融合工程。創新體育與衛生健康部門的協作機制,推進體衛融合,大力發展運動康復醫學,積極研發運動康復技術,鼓勵社會力量開辦康體、體質測定和運動康復等各類機構。推廣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運動健康服務。深入推進體教融合,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支持社會體育組織進校園提供課外體育訓練和競賽的指導和服務,壯大青少年體育教育培訓業。加強體育與文旅融合,與文化旅游部門合作規劃全省體育文化旅游線路,共同開發具有地域特色和產業特點的體育旅游產品和體育旅游示范項目。推進新興技術與體育產業制造業、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強互聯網新技術的應用,加快數字化轉型,實現體育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協同增效。積極支持體育廣告、出版、電視節目、網絡傳媒等產業發展,重點打造全媒體體育綜合服務體系。著力發展體育動漫游戲、電子競技、體育工藝與設計等新興產業,開發電子競技對戰平臺,建設專業性電子體育競技運動場館。
專欄2:體育旅游工程 |
創建八條體育旅游帶,五條紅色體育旅游線。 1.八條體育旅游帶 (1)岳-長-株-婁-衡-郴體育旅游帶; (2)常-益-婁-邵-永體育旅游帶; (3)張-吉-懷體育旅游帶; (4)岳-常-張體育旅游帶; (5)長-益-常-張體育旅游帶; (6)長-婁-邵-懷體育旅游帶; (7)衡-邵-懷體育旅游帶; (8)衡-永-郴體育旅游帶。 2.五條紅色體育旅游線路 (1)偉人故里之旅:長沙—花明樓—韶山—烏石; (2)重走長征路之旅:汝城—宜章—藍山—道縣—城步—通道,桑植—新化—溆浦—武岡—芷江; (3)紅色根據地之旅:長沙—株洲—衡陽—井岡山—瑞金; (4)歷史轉折之旅:長沙—新寧—通道—黎平—遵義; (5)紅色圣地之旅:韶山—井岡山—延安—遵義。 |
(二)優化體育產業“一核四區”空間布局。
1.一核引領。以長株潭核心增長極為重點,圍繞打造長株潭都市圈、國家體育消費示范城市、體育賽事名城、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紅色體育旅游目的地的定位。緊扣長株潭一體化與高質量發展,以長沙市暮云片區為中心,統籌布局大型公共體育設施,對標國際領先、國內一流,彰顯湖湘特色,突出標志性、聚集性、引領性,推動高標準體育場館建設。建設融城體育小鎮,打造長沙奧體中心、國家和湖南省體育訓練基地、湖南體育職業學院“三位一體”的示范性人民體育賽事基地、湖南省體育后備人才培養基地、全民健身綠色基地、體育產業總部基地和全民共享的綠心中央運動公園。將其建造成為湖南省大型國際體育活動中心、長株潭全民健康生活共享區、綠心中央公園生態提升示范工程。核心賦能競技體育、品牌賽事、職業體育賽事、全民健身、體育消費基地、體育休閑基地、體育教育基地、體育文化基地等。全面聚焦體育產業,突出“體育+科技”“體育+醫療”“體育+康養”“體育+媒體”“體育+旅游”等主題特色,充分發揮長株潭體育產業資源優勢,打造長株潭體育綜合服務體、體育用品和體育智能制造、時尚體育、紅色旅游、體育會展等綜合產業集群,帶動長株潭三市體育融城發展,成為湖南省體育產業發展新標桿。
專欄3:長沙奧體中心公園示范工程 |
圍繞“健康中國”的理念,突出“體育+”的主題特色,緊扣長株潭一體化與高質量發展,將“長沙奧體中心”打造為: 湖南省大型國際體育活動中心; 長株潭一體化服務共享的重要抓手; 長株潭綠心中央公園首開項目; 人民體育賽事基地; 湖南省體育后備人才基地; 全民健身綠色基地; 體育產業總部基地(融合全省各體育協會總部、體育休閑基地、體育教育基地、體育文化基地等); 依托省級文體項目,全面聚焦體育產業、拓展新型消費空間、凝聚長株潭三市活力,構建融城體育小鎮。 |
2.四區發展。以岳陽副省域城市為中心,圍繞打造“沿長江—環洞庭湖”生態體育發展示范區及水上運動產業集群的定位。以洞庭湖為核心,整合岳陽市、常德市和益陽市部分區域的體育產業資源,利用“一湖四水”構建環洞庭湖水上和陸上賽事運動生態圈,包括水上運動項目訓練和賽事基地、水上休閑中心、漁具和龍舟器具制造基地、水上運動休閑小鎮,舉辦區域和國際水上賽事、國際龍舟賽事、龍舟節、環湖馬拉松跑、汽車拉力賽等,打造國際洞庭湖水上賽事品牌和水陸體育賽事集聚地,創建湖南水上運動亮麗名片。
以衡陽副省域城市為中心,圍繞建設“大湘南”山地戶外休閑體育產業集群的定位。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充分利用衡陽市、郴州市和永州市的山川地貌、福壽文化、長征文化、自然生態,以戶外山地運動為特色,著力發展汽車、自行車山地運動產業項目,提質升級定向運動、遠足、攀巖、房車營地、高爾夫、棒壘球等時尚運動。支持戶外航空運動發展,打造衡東縣航空運動小鎮,建設航空飛行和滑翔傘營地。建設好衡陽市博雅網球公園和夢東方飛碟訓練基地,構建完整的山地戶外運動體育產業鏈,促進戶外運動健身旅游發展,爭創全國體育旅游示范城市。
在“大湘中”圍繞打造高端體育制造業集群的定位。整合邵陽市、婁底市、衡陽市三市體育產業資源,構建“三市聯通”發展高端智能體育裝備制造、體育用品制造、體育場地建造、新材料、現代體育信息技術、現代體育服務業產業集群。培育體育用品國際品牌,形成多元化自主品牌體育產業聚集區。打造國家體育先進制造業科技創新中心。
在“大湘西”圍繞打造國際知名的體育旅游目的地的定位。以張家界為龍頭、以鳳凰為核心的大湘西中部和以崀山為核心的大湘西南部,以及懷化為體育旅游中心,構建以武陵源、天門山、崀山、南山國家公園、老司城、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峽谷等為內容的體育生態觀光、體育康養、休閑、民俗體育文化、村落體育、探險旅游為主要特征的體育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產業集群,打造世界級體育旅游目的地。
(三)強化體育產業創新要素驅動
1.突出創新鏈,釋放體育產業新動能。積極推進“體育+科技”發展模式,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企業建設載體平臺,深入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實現院??蒲谐晒c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申報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項目。倡導體育產品標準化認證,推進體育智能制造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支持龍頭企業聯合上下游產業鏈建立智能體育產業園。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開展高新技術體育企業“育苗造林”“專精特新”培育工程、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等行動,實施“雛鷹”“瞪羚”“準獨角獸”體育企業培育計劃,培育一批智能體育示范企業、示范項目,不斷提高產業技術密度和企業核心競爭力。
2.做強產業鏈,形成體育產業新格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以需求促供給,以供給創造需求,堅持供需兩端發力。重點優化全民健身休閑產業鏈、體育競賽表演業產業鏈、智能體育產業鏈、體育用品制造產業鏈、體育培訓產業鏈、體育彩票產業鏈等六大產業鏈條。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注重發揮市場微觀主體的活力,鼓勵龍頭企業、特色企業聯動中小企業形成產業鏈條完備、集聚程度高、規模效應突出的優勢產業集群。通過改變傳統單一的體育供給方式,完善體育產業功能,推動形成一批體育、科技、旅游、健康、教育行業融合發展和利益共享協作體。鼓勵體育企業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打造產業發展共同體。發揮龍頭企業強鏈護鏈的作用,支持有條件的體育企業發展成為“平臺型企業”。鼓勵中小體育企業以專業化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方式與大企業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推廣體育用品制造與營銷服務“一條龍”運營模式,打造一批戶外運動上下游企業聯合體。不斷提升體育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促進產業鏈向兩端延伸、提升價值鏈水平,向高端攀升,不斷創新產業模式,培育新市場、新業態、新服務。
3.完善資金鏈,構建體育產業新支撐。堅持市場導向,創設政府投入、引導與社會資本籌資的體育產業投資基金,助力體育產業發展,激活資本活力與潛力。推動政銀企合作,支持各級政府融資擔保機構加大對符合條件體育企業的服務力度。引導有實力的體育企業以資本為紐帶,實行跨地區、跨行業的兼并重組。鼓勵和引導體育企業上市融資。推動體育賽事改革,利用市場機制引入社會資本投資體育賽事。加強信貸支持,落實適合中小微體育企業的信貸品種。嚴格執行國家和省關于體育領域各項減稅降費政策。
4.鑄牢人才鏈,培育體育產業新活力。加強人才培養與服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政產學研用”聯合培養體育產業人才的方式方法。鼓勵高校開設體育管理碩士、體育MBA課程,訂單培養職業體育產業人才。培養一批具有市場意識的體育產業管理人員。重點培養一批體育營銷、體育投融資、體育經紀、體育賽事管理、體育培訓、體育與互聯網科技融合等體育產業人才。建立一批體育產業人才培養實訓實習基地,發揮國有企業、優秀民營企業對人才的培養作用,認定一批體育人才培養示范機構。協調人社部門將體育產業人才培養納入人社部門就業人才培訓補助專項經費目錄。做大做強體育產業新型智庫平臺。制定人才激勵機制,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人才交流機制,為高層次人才加入體育行業提供便利條件。開展體育產業就業形勢監測和就業質量評價。建立大學生、退役優秀運動員從事體育相關行業的服務平臺。落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體育總局關于深化體育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體育組織、自由職業體育專業人員職稱申報渠道。促進體育產業人才與文化、旅游、教育、醫療等相關產業人才跨界流動。
專欄4:體育產業人才培養工程 |
制定《湖南省體育產業人才培養規劃》,采用多層次、多渠道培養體育產業人才。 建設體育產業智庫。 培育集產、學、研、轉、創、用于一體,互補、互利、互動、多贏的高水平體育產業學院。 支持培訓機構和企業跨行業培養復合型體育產業人才。 鼓勵退役運動員從事體育產業工作。 完善體育經紀人的管理制度,規范體育經紀人注冊等級和繼續教育制度。 |
(四)加快體育產業市場主體培育
1.整合優勢企業,發揮引領作用。鼓勵企業開展跨界合作,強化聯動協作,加快市場占有率高、品牌影響力大的領軍企業的培育。積極促進體育資源和生產要素向體育龍頭企業、跨國公司、知名體育民營企業等優質企業集聚。落實《湖南省進一步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湘政辦發〔2020〕38號)文件精神,支持各地市出臺符合本地體育產業發展的招商引資政策,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產業帶動能力強的體育產業項目,培育一批國際競爭力強的體育企業。將湖南體育產業集團打造成國內外知名的資產超100億元航母企業。創建湖南省體育產業示范基地、示范單位和示范項目。打造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示范單位和示范項目。建設一批湖南省體育旅游基地,突出紅色體育旅游基地的建設。
2.支持中小微企業,發揮特色優勢。擴大中小微企業規模,壯大體育金融、體育中介、體育技術轉移、體育人力資源等生產性體育服務主體。落實《關于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度的若干意見》 (工信部聯企業〔2020〕108號)文件精神,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財政扶持、金融扶持、創新支持、公共服務和統籌協調,持續為體育領域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造良好環境,形成富有市場活力的中小微企業群體。
3.壯大社會組織,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加強社會體育組織建設,實現城鄉社區社會體育組織全覆蓋。加大政府向社會體育組織購買服務力度,建立多元投入的社會體育組織保障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創辦體育俱樂部、體育產業公司。充分發揮省市體育產業協會的作用,支持社會體育組織參與體育場館服務、青少年體育培訓。支持社會體育組織與省體育專業隊聯合辦運動隊。培育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體育賽事運營機構。
專欄5:體育產業基地工程 |
設立省級體育產業發展引導資金、投資基金,逐年加大投入力度。 制定《湖南省體育產業基地管理辦法》。 建立全省體育產業招商引資重大項目庫,根據項目簽約和落地情況對項目開發主體進行獎勵。 創建省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5個、示范單位20個、示范項目20個。 創建省級體育消費試點城市3個。 建設好張家界市武陵源核心景區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 創建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1個。 創建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單位3—5個。 創建國家體育產業示范項目2—3個。 創建省級體育旅游示范基地15個。 打造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1—3個。 建設一批體育服務綜合體。 支持各市(州)建設體育用品智造產業園。 |
(五)穩步發展體育彩票業。
1.創新管理機制。利用電視、報紙、微信、微博、直播平臺等大眾傳媒,擴大體育彩票公益金宣傳,增加體育彩票品牌的號召力和吸引力。加強體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管理績效評價,不斷提升體育彩票的社會形象。增強體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的透明度,實行年度公示制度,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加強發行銷售監管,防范各類風險,提升體育彩票市場安全和信譽,確保體育彩票業健康發展。
2.拓展銷售體系。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科學分析購彩人群。積極拓展小微渠道、高端城市綜合體、交通樞紐站等場所,構建多元化的體育彩票銷售渠道,渠道總數力爭達到10000個。吸引運動專業人士加入經銷商隊伍,加大專管員、銷售員和管理人員培訓培養力度,大力提升體育彩票人才隊伍專業化水平。全省體育彩票四年銷售達340億元。
3.加強產品開發。根據市場要求不斷調整彩票種類,完善品牌體系,提升科技含量。整合優勢營銷資源,開發多樣化的投注方式,重視體育彩票衍生產品的開發與利用,努力培育新的增長點。
(六)擴大體育產業供給
1.大力推進體育場地設置建設。建設長沙國際體育中心、岳陽市省運會體育場館、張家界賀龍體育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衡陽市奧林匹克體育文化中心、婁底市全域旅游自駕車房車運營及營地體系、第十五屆湖南省全運會場館、永州市體育中心體育場館提質改造和水上運動訓練基地、永州富德寶(湖南)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等。建設和完善覆蓋全省的全民健身設施網絡,重點解決健身場地設施總量不足、分布不均、利用率不高的問題。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建設方便可達的縣域全民健身中心、城市社區體育中心、多功能運動場、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健身廣場、小型足球場、戶外公共體育服務設施、戶外運動營地等健身設施。通過產業引導資金、補貼扶持、政府購買服務等舉措,支持社會力量投資建設和運營體育服務綜合體、智慧社區健身中心等。鼓勵基層社區文化體育設施共建共享。加快推進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的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全面提升公共體育設施和學校體育場地的開放率和滿意度。通過信息公開、產業引導資金、補貼扶持、政府購買服務等舉措,支持社會力量投資建設新體育場地和運營體育服務綜合體、智慧社區健身中心等。到2025年,新建社區健身設施覆蓋率達到100%、行政村健身設施覆蓋率達到100%。
2.豐富健身產品和服務供給。支持體育企業開展體驗式、智能化、個性化產品的研發生產,鼓勵開發在線健身、線上賽事、智慧場館等消費新模式。加大群眾喜聞樂見、方便參與且具有趣味性的“微運動”項目研發力度。充分抓住國家實施“雙減”政策、“三點半工程”機遇,引導和培育一大批青少年體育培訓機構。
3.活躍競賽表演市場。堅持賽事引領,大力發展競賽表演市場,推進體育賽事市場化運作,促進辦賽主體多元化。加強體育競賽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支持國際體育組織落戶湖南。支持社會體育組織舉辦國際國內高水平體育賽事,培育自主IP體育品牌賽事。支持各市(州)舉辦高水平、專業化的體育賽事。推動體育賽事大眾化發展,開展各級各類業余體育聯賽,打造一批具有歷史文化傳統和地域特色的群眾性賽事活動。支持體育競賽表演企業通過品牌輸出、連鎖經營等形式做大做強。著力打造以體育競賽表演企業為主體,以旅游、交通、餐飲等為支撐,以廣告宣傳、紀念品開發等為配套的產業集群。
4.加快職業體育發展。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按照“股權多元化、名稱中性化、球員屬地化”的模式,組建符合湖南實情的職業體育俱樂部。著力支持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高爾夫球等項目走職業化道路,鼓勵舉辦自行車、賽車、拳擊、橄欖球、棒壘球等項目職業賽事。制定適應省情和職業體育特點的職業運動員管理制度和職業體育榮譽體系。對代表我省參加國際性、全國性職業聯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職業體育俱樂部實行以獎代補政策。?
專欄6:競賽表演產業升級工程 |
引導電視、廣播、網絡直播等各種媒體加大對體育職業賽事、全民健身賽事的宣傳力度。 出臺《關于扶持職業體育發展的意見》。 制定《湖南省品牌體育賽事名錄庫》。 打造具有較大知名度的國際賽事精品賽事2—3個。 創建自主品牌體育賽事體系,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體育競賽表演品牌2—3個。 大力推進“三大球”以及市場化程度高的運動項目的職業聯賽理事會和事業聯盟建立,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響、體系完善的職業聯賽。 支持羽毛球、乒乓球、網球、高爾夫球等項目成立職業體育俱樂部,逐步發展并壯大湖南職業體育俱樂部的總體規模。 |
(七)推動體育消費提質升級
1.深挖體育消費潛力。做大做強湖南省體育傳媒,加強全民健身宣傳,普及科學健身、運動技能、體育文化等知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實施《湖南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2—2025年)》,支持建設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縣。積極推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運動項目業余等級以及業余賽事等級標準,提高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增強體育消費黏性。制定體育消費促進計劃,設立“體育消費節”,舉辦各類體育器材設備和體育產品會展,承辦全國和國際體育博覽會。進一步拓展體育健身、體育觀賽、體育培訓、體育旅游等消費新空間。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創新體育消費支付產品,推動體育消費便利化。支持企業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顧客消費行為,開展精準服務和定制服務,靈活運用網絡平臺、移動終端、社交媒體與顧客互動,建立及時、高效的消費需求反饋機制,做精做深體驗消費。
2.激發體育消費活力。支持長沙市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建設,發揮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的作用,推行省級和市級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工程。支持各地出臺鼓勵體育消費舉措。培育體育消費新模式,推進體育產品和服務的數字化、網絡化、場景化進程,延伸體育消費鏈條。拓展夜間體育消費和假日體育消費空間。創新體育消費引導機制,發行公益體育消費券,探索試點通過全民健身公共積分、運動銀行等方式鼓勵群眾進行體育消費。
3.積極發展戶外運動。發展避暑休閑、山地運動、汽車露營、騎行探險等多元山地體育休閑度假旅游中心。廣泛開展徒步、越野跑、馬拉松、自行車、登山、攀巖、垂釣、龍舟、汽車拉力賽等戶外運動。重點打造長沙馬拉松賽、中國新能源汽車拉力錦標賽(環洞庭湖站)等具有影響力的戶外運動自主品牌賽事。發展航空飛行營地,滑翔傘基地、航空航海模型基地。舉辦航空運動賽事、航空運動展覽、航空飛行節,促進航空運動的發展。
專欄7:戶外運動產業拓展工程 |
編制《湖南省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綱要》。 建設戶外運動營地500個。 航空運動合理布局200公里航空運動飛行圈,創建20個國家級航空飛行營地。 支持衡陽大浦機場建設航空運動文化研學基地。 規劃自駕游線路和營地網絡,鼓勵與周邊省份聯合開發體育旅游線路,帶動體育與文化娛樂、旅游等相關消費。 |
4.推動冰雪運動的普及發展。落實“北冰南展西擴”助力“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計劃。實施“湖南百萬人上冰雪計劃”,大力開展冰雪運動進校園。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支持學校與培訓機構合作開展冰雪運動教學活動。鼓勵高等學校組建高水平冰雪運動隊。建設一批冰雪運動特色學校。積極促進冰雪體育消費。大力發展花樣滑冰、冰壺、冰球、滑雪等有發展潛力的冰雪體育項目。發展冰雪旅游、冰雪健身休閑。充分利用長沙市、株洲市、衡陽市、張家界和常德市的冰雪場館開展滑雪、滑冰運動,與周邊省市的冰雪場館聯動開展冰雪旅游。支持冰雪健身、旅游、培訓、會展、器材銷售等業態發展。
專欄8:冰雪運動普及工程 |
制定《湖南省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22—2025年》。 百萬青少年參與冰雪運動。 冰雪運動人才達到2000人。 全省滑雪場達到15個,滑冰場(館)實現較大幅度增長。 50所大、中、小學開展冰雪項目。 培訓2000名具有冰雪運動項目專業資質的教練員、冰雪項目技術人員。 建設一支競技冰雪運動項目設置合理、穩定的專業人才隊伍。 |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管理。建立健全各級體育產業組織管理體系,加強體育產業管理隊伍的建設。充分發揮各級體育產業協會的職能作用。將體育產業發展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籌推進。建立與相關職能部門工作的協作機制。
(二)加大財政和金融的支持力度。加強對本規劃實施的資金保障,完善公共財政對體育產業投入機制。落實政府支持體育產業發展的財政、稅費、金融、用地等優惠政策。出臺體育產業財政專項獎勵、用地指標獎勵等可操作性的政策及實施細則。以產業基金、財政獎勵等來引導、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體育產業,形成“專項資金+投資基金+購買服務”的財政綜合支持體系。支持有條件的地方設立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強省、市、縣(區)聯動,形成合力。加強對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的評估。引導各類投資基金支持中小微體育企業和初創體育企業發展,支持有條件的體育企業在創業板、新三板等上市掛牌。拓寬中小微體育企業融資渠道,鼓勵各類金融機構開發適合中小微體育企業的信貸品種和金融產品。鼓勵保險公司開發場地設施責任、運動人身意外傷害等體育保險。
(三)加強市場監管。完善體育市場監管體制,建立健全行政監督、社會監督與服務認證相結合的市場監管體系。完善體育消費、體育產業和體育場地統計體系,定期發布統計數據。完善體育安全服務規范,組織安全培訓,加強風險管控,健全應急管理機制,加大對經營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監管力度。建立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完善體育市場主體和從業人員信用記錄,推進全省體育行業信用體系建設,提升體育領域無形資產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
(四)強化監督評估。建立本規劃實施的動態監測與評估機制,科學分解規劃任務,建立責任制,明確責任主體,針對規劃指標、政策措施、項目實施情況開展年度跟蹤監測,及時發現問題,優化實施策略,出臺針對性政策,調整規劃目標、任務與政策措施,推動各級體育行政部門定期發布體育產業發展動態和規劃實施情況,及時向社會公布本規劃實施進展狀況,確保本規劃總體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本規劃自2022年8月25日至2025年12月31日施行。